妥善安排身後,終老也能幸福
不是離去,是展開下一趟旅行。
死亡不可怕,可怕的是未知,對往後去處的未知、對不幸降臨的未知、對摯愛接受現實的未知……你準備好面對它了嗎?
文章部分刊登於「現代保險健康+理財雜誌」2017.10月號
2017年7月,龍巖集團北三區高淑娟副總經理受邀前往非凡商業台,錄製「健康保險大家談」節目。
人們面對未知的事物常抱著恐懼、不安,「死亡」本身即是。離開人世可能帶著捨不得、懷著悔恨,覺得自己有夢未成,但生偶然,死是必然,總有一天要走向人生的終點站。要留愛給家人,可得提早準備。
從前避諱談死,安排身後事像在觸霉頭,但人總有一天會走向終點站,終老是人生必修的最後一堂課。透過與高副總的訪談,分享如何以預約「生前契約」的方式,從容的面對人生最後一場畢業典禮。
【終老與過去說再見】
過去對「死亡」總是避而不談,隨著時代不同,就您觀察,目前民眾對於身後事的安排與觀念,和過去相比有何差異嗎?
高副總:台灣正面臨老年化與少子化社會,再加上民眾的意識抬頭,對於身後事的觀念愈來越開放,但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大家不會忌諱談死亡的話題,但仍然不會主動去了解身後事要做哪些規劃,總覺得距離往生還很遙遠,所以現代人禮儀三「不」曲:
「不願 」思考規劃剛發生時要做什麼事?
「不會」沒有禮儀知識,有誰可以幫忙?
「不能」缺乏喪禮存款,一場喪禮的費用要花多少錢?
目前依據全台灣的生前契約的信託金額來看,大約只有7%買的人買了生前契約,預約身後事,而美國日本已有70%的市佔率。
在安寧療護期間,其實也是家屬學會放下,開始為家人安排後事的時間,禮儀服務可以提供什麼協助?
高副總:一般民眾在面臨至親生命末期在安寧療護的期間,心情其實是很複雜的。很捨不得即將與至親道別,而陷入悲傷,表現出壓抑甚至憂鬱的情緒,我們能為家屬做的就是多一分設想與關懷,我們會由專業禮儀師與家屬詳細說明身後事的服務流程,並提醒需要注意的事項,提供家屬臨終關懷的服務:
- 包含設立廿四小時臨終諮詢專線,提供臨終時禮儀、證件辦理及相關事宜解答,全年無休。
- 提醒家屬臨終者逝世後應辦理文件等各種注意事項。
- 臨終關懷:衣服準備(例:勿穿醫院的病服)、宗教(依照往生者信仰而給予建議)
- 提供完整的追思喪禮服務流程說明與權益說明。
安心與放心是在安寧期間最重要的禮儀服務開端
【學習送別身後事怎規劃?】
就您觀察,規劃「自己」身後事的族群是哪些?為家人規劃身後事的又是哪些族群為多呢?
高副總:臺灣的社會還是很注重家庭觀念,也因為老年化、少子化社會轉變的影響,大部分都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中間代的爸爸媽媽,也是所謂的夾心麵包最辛苦的一代。他們通常為了不讓自己面臨家人離世時的慌亂無措,也不想讓子女擔憂自己的身後事,因此會先選擇為家人也為自己規劃好生前契約與塔位或墓園,現在社會風氣越來越多元,接受度也高,也因此發現購買的年齡層逐年降低。重點是生前契約可以自由轉讓,一人規劃全家安心。
做自己人生的導演,選擇自己要的方式告別
有些人想要風風光光的送別,有些人想要莊嚴肅穆的告別,就您的觀察,哪些宗教形式、規模、葬法較常見?費用大概是?
高副總:在台灣多以佛道教為主,我們會安排在告別式流程中加入一些創新的元素,就像是我們公司請黃國倫老師填詞譜曲,寫告別式專屬的獻唱歌曲、播放追思光碟悼念、獻花、獻燈送往等等的儀軌。也有不少以追思會、音樂會的方式呈現。例:孫子拉小提琴演奏給奶奶、現場煮咖啡給逝者喝、藉由告別式展覽逝者生前的無緣展出的畫作。
我們平常講電話都會說再見,透過喪禮告別式,對我們最愛的家人好好說再見,或是
「道歉」例:子女對父母的不順從。
「道謝」例:大部分人會對朋友說謝謝,卻很少對家人說謝謝。
「道愛」例:八十多歲的爺爺對妻子說我愛你。
「道別」透過喪禮,藉此凝聚親友間的情感。
透過非傳統制式化的方式,來懷念送別至親。跟費用無關,與專業流程有關。透過預約,規劃自己「有尊嚴的精緻化生前契約」是趨勢。
臺灣以火化塔葬為最大宗,火化率高達99%。近年來的樹葬、海葬等方式,還是占非常少數比例。
殯葬禮儀服務慢慢從簡,生前契約的預約,就您看來有發展性嗎?
高副總:生是偶然,需要準備教育基金。老是自然,需要準備養老退休金。病是突然,需要買醫療險…等。死是必然,人生必經之路,透過健康時,預約一家自己安心放心的禮儀公司,生前契約絕對是趨勢,因為喪禮只有一次無法重來。
因此殯葬服務是人人都需要的,用現在的價格鎖定未來服務的價值。抗通貨膨脹、貨幣貶值。付費方式也很彈性,可分期付款。用儲蓄的概念來準備全家人的大事。透過「生前契約的預約是儲蓄」的觀念來準備。
民眾可以視自己與家人的經濟狀況與需求,來預先規劃生前契約、塔位。一般來說生前契約、塔位墓園是可轉讓的,因此當家中面臨突發的意外,都可以來使用保障全家人。
來規劃自己的身後事,讓家人不用擔心更免於慌亂下的決定,留愛不留債。
樹葬、海葬……在「環保葬」的風潮下,身後事的安排未來會朝哪個方向發展?
高副總:隨著科技不斷進步,相信未來會出現更多元的葬法選擇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對於家的觀念與歸屬感根深蒂固,相信未來塔葬仍為選擇的主流,讓後代子孫仍可以保留家與歸屬感,與緬懷先人的憑藉。
透過追思祭祖,感恩祖先所留下的典範,凝聚家族之間情感。來到好的生命紀念典藏館,典藏我們與先人之間的美好記憶,代代傳承。